好古老的电影,第一次看,说真的这样的电影没法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. 但是这样的电影在当时来说,也确实不算优秀,剧情什么的都很普通. 但是我给他四星,都是情怀,看着这样的电影,一边看一边都是脑海里浮现的画面,一个秋天的傍晚,村里在一块空地上放这样一部电影. 吃过晚饭的老少亲友们,都抬着自家的小凳子,有些人还自己带两把瓜子,争先恐后的来到放电影的地方,占好位置,拉着家常,有些小孩会爬到旁边的树上,等待着电影的开始. 电影开始了,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了,静静地看着,每个人都很专心. 遇到情节曲折的地方,又稀稀拉拉的私语几句,又或者跟旁边的人讨论两句剧情,然后接着看下去. 电影散场了,各自又抬着凳子依依不舍的离去,一路上,都是说电影里怎么怎么样,怎么怎么好看…………那都是儿时最珍贵的回忆,全村人都那么快乐,真的很快乐本片从摄影上,镜头拉伸运用的极广,人物全景让人看清动作,脸部特写使演员传递感情,不使用剪接,这即保留了完整度,又有了渐入的过程. 在景深上,电影多处出现了秦香莲位于人物前部的站位,而这种站位都是后部人物给她支持或压力,这一处是很鲜明的电影技法,但可惜的是,囿于技术原因,这几处的景深处,都是极为模糊的,只是一个大概. 最厉害的是,导演制造了一种独特的站位博弈,在宴会上时,陈世美与王延龄连接为一条线,秦香莲至于这条线的前段,这样的三角站位构成了以秦香莲为基础的对峙场面,而在公堂上,太后与秦香莲处于较量时,包拯被置于中间,成为了决定事态的关键,左右平衡的线性结构成为他的当下处境,虽然这样的站位,在舞台表演是一直存在的,但在电影化的时候,导演郭维.